下载此文档

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(人教版) 必修3 第14课 课时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.docx


高中 高二 上学期 政治 人教版

1340阅读234下载13页215 KB

下载提示
  • 1.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,本站提供全文预览,预览什么样,下载就什么样。
  • 2.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、原创者。
  • 3.下载的文档,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。
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
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(人教版) 必修3 第14课 课时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.docx
文档介绍:
课时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
核心考点一 我国的民族方针与政策
1.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
民族格局
①特点及表现:多元一体。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;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
②形成渊源: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,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,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,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
行政区域
①类型:包括一般行政地方、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
②与中央关系: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、一个中央政府。一般行政地方、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
提醒 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与中央政府的关系,既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,也体现了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,联系《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》中“国家的结构形式”的知识加以理解。
2.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民族方针
(1)社会主义民族关系: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。
(2)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
民族平等
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,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
民族团结
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,是社会稳定的前提,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,是国家统一的基础
各民族共同繁荣
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,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
三者联系
时政术语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,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,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,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。
3.民族区域自治制度
(1)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
含义
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,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,设立自治机关,行使自治权
内容
①自治地方:自治区、自治州、自治县三级
②自治机关: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
③核心内容:自治权,包括立法自治权、财政管理自主权、经济建设自主权、文化自主权等
特点
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,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
(2)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
根本原因
是由我国国体决定的,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,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,要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
必然性
①历史特点: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
②现实情况:各民族“大杂居、小聚居、交错居住”的分布格局以及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
地位
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,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
作用
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,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。在维护国家统一、领土完整,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、促进民族地区发展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
(3)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
保证民族自治
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,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,因地制宜采取措施,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
维护国家统一
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,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,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,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、破坏活动
增进民
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,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、中华民族、中华文化、中国共产党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族团结
1.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,多元结构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。
纠正: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,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。
2.我国在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,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法院为自治机关,行使高度自治权。
纠正: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,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为自治机关,行使一定自治权。
3.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均由全国人大批准建置。
纠正:自治区由全国人大批准建置,自治州和自治县(旗)由国务院批准建置。
4.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和基础。
纠正: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。
考向一 民族关系和民族方针
典例1 (2022·全国甲卷)2021年开始施行的《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》规定,省、州(市)、县(市、区)、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民族团结进步五级联创,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、进企业、进社区(村)、进乡镇(街道)、进学校、进铁路、进医院、进部队、进宗教活动场所、进出入境边防检查机构等。上述规定(  )
①有利于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的建设
②构
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://shijuan.bangtifen.com转载请标明出处.
相关文档